除了成立时间这硬性标准外,对于绝大多数“非资本驱动型”企业来说,接下来盈利性指标才是影响其上市的关键。

尽管监管层尚未公开披露具体上市门槛,但据相关人士透露,“827新政”后,企业不光是面临当下盈利性指标被拔高,而且持续盈利的时间要求也被拉长。

“过去,主板净利润8000万元即可冲刺,如今低于1亿元基本无望。创业板去年6000万元上市可能性较大,现在不到8000万元几无可能。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暂停,一旦大额亏损,即使硬核科技企业也上市无缘;有科技属性但属性不够硬的企业,只要出现亏损,上市进程即很可能受阻。而且,各板块对净利润的要求,不仅针对最近一个会计年度,近年出现过不达标或业绩连年下滑,会被质疑可持续盈利能力,同样很可能被喊停。” 上述保代总结道。

蜂巢能源的招股书数据显示,2020年、2021年,蜂巢能源归母净利润分别为-7.01亿元和-11.54亿元。最新业绩数据显示,2022年上半年,蜂巢能源归母净利润为-8.97亿元。

此外,另一家巨头瑞浦兰钧同样连续亏损,但因为其在港股IPO,不在此限制之内。

另外,面对当下处境,第三类集成类企业预计受到影响也将较大,其背后原因则指向了今年年初掀起激烈价格战。

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(CNESA)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统计,今年以来,储能系统中标价格的持续下滑:今年1月,储能系统价格从1.5元/附近,到今年8月份,其价格已接近1元/Wh。


林东向记者提供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9月底,储能系统的中标价格已经不到0.9元/Wh,最低中标价格甚至来到0.83元/Wh。对比今年年初1.5元/Wh的价格几近腰斩。

0.9元/Wh的中标价格意味着什么?林东认为,如果不运用财务手段的话,这意味着几乎所有面向国内市场的终端集成企业都会亏钱,甚至于头部企业如海博思创也不例外。“行业现在内卷太厉害,现在中标价格根本就是亏钱,接近于亏钱做的。几乎都是烧投资人的钱。”

根据《2023年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》,2022年,海博思创在新型储能系统中市场份额约17%,行业排名第一。Wind数据显示,2021年、2022年,海博思创分别实现净利润0.15亿元和1.82亿元。公司尚未披露今年上半年的最新业绩情况。 

据此,林东认为:由于国内价格战影响,越是和储能行业关联绑定最紧密的企业,上市越是困难,反而是储能行业联系并不十分紧密,反而因为受价格战影响较小,上市相对更加容易。

如果林东的说法成立,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相对前三类企业来说,第四类企业上市更加容易,恰好节前刚刚过会的三晶股份也证明了这一观点。

公开资料显示,三晶股份主业原本从事光伏逆变器业务,随着储能行业兴起,其又开始布局储能逆变器和储能电池领域,成为储能+光伏双主业企业。

招股书显示,2022年,三晶股份的光伏逆变器、储能逆变器、储能电池收入占比分别为29.04%、25.01%、36.36%,为公司三大主要业务板块。海外收入占比情况显示,报告期各期,三晶股份的境外销售占比分别为 47.38%、68.03%、88.85%,占比逐年提升。2023年上半年,公司归母净利润2.12亿元,同比增长143.12%。